“租赁我的厂房,58万租金分文不付,如今我的公司亏损严重,难以维持,不告他我怎么办?”租赁方华桥乡某木业公司负责人在光泽法院驻工业园区法律特派员工作室无奈叹息。
“我公司已经好几个月没有收入了,因为疫情,海鲜菇卖不出去,厂里一百多员工还等着发工资,真不是有意拖欠,实在是无能为力”,承租方公司的负责人同样有苦难言。
一边是渴望拿到租金的出租方,一边是受疫情影响无力支付的承租方,这桩两难的纠纷当如何化解?如何实现“双赢”?且看光泽法院法律特派员“放水养鱼”帮助企业“蓄能再出发”。
“把脉”现状
断案如行医,如何解纷,还得摸透“病状”,方能“对症下药”。法律特派员工作室收案后,派员先后走访两家企业,了解承租方诉求,摸清海鲜菇种植公司偿还能力。
经了解,承租方海鲜菇种植公司是2018年与木业公司签订的租赁合同,约定每月租金3万元。作为一家乡镇重点规模企业,彼时正蒸蒸日上,也曾创造年产值2000多万元的成绩,成为华桥乡乡村产业振兴的“领头羊”,解决了附近130多人就业问题,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但近年受疫情影响,销路受阻,公司经营状况急转直下。
该案如“简单”处置,只需依法查封,拍卖资产,即可实现租赁方部分债权。但海鲜菇种植公司员工就业问题短时间难以解决,且该公司虽是乡镇企业,其种植技术却全部采取工厂化、自动化生产,若能挺过“难关”,仍有市场重振的可能,而租赁方的权益有望得到全部实现。即有“双赢”可能,光泽法院的法律特派员们就不放过一点“机会”。
对症“寻方”
但在多次“背对背”的调解中,案件推进并不顺利,双方公司对还款金额、还款期限、还款方式等核心问题差异较大,租赁方对海鲜菇种植公司的多次“失信”心有余悸,坚持要求“一次性付款”。
为寻找纠纷调处的突破口,法律特派员拓宽思维寻找“外援”,积极联系当地政府,了解对受疫情影响企业的帮扶政策,分析海鲜菇种植公司的企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海鲜菇种植公司即有重振的可能,不能一棒子打死,‘杀鸡取卵’不如‘放水养鱼’”,华桥乡政府负责人如是说。经核查,海鲜菇种植公司情况确符合现有支持政策,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也为纠纷化解找到关键“方剂”。
“施药”解纷
为消除租赁方公司疑虑,法律特派员将华侨乡政府代表请到工作室,现场为双方说明有关帮扶政策,分析企业前景。从司法角度详细释明法律后果,如海鲜菇种植公司仍不按约支付租金时木业公司的司法救济途径及该公司将要担负的法律后果。
法律特派员的细致周到,让租赁方终放下“成见”,与海鲜菇种植公司达成一致意见,即租赁方木业公司同意减少租金,海鲜菇种植公司通筹集资金,先支付部分租金,剩余租金分期支付。既保证了原告木业公司的合法权益,又使被告海鲜菇种植公司得以“休养生息”,为改善经营,重回生产正轨“蓄能”。
“非常感谢法律特派员及政府,不是你们的帮助,及时化解这矛盾,我的企业将难有重振的机会”,海鲜菇种植公司负责人激动的说。
乡镇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今后,光泽法院法律特派员将继续积极作为,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着力强化疫情中的司法供给,以有力的司法服务保障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司法护航。